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我們等到了!2016台北新藝博

以藍海策略建立品牌形象並區隔市場屬性後,下一步是什麼呢?


走過2015年低潮,第六屆台北新藝術博覽會(Art Revolution Taipei,以下簡稱「新藝博」)挾著突破歷年國外藝術家參展人數的氣勢,以及過去五年累積的藏家族群與品味走向,為2016年展會締造90.79%的成交率,計有286位藝術家作品售出。執行總監鄭鈞元說:「光看表面數字,可能只會獲得回復往昔水準的評價;但由於今年參展人數與規模又是一次新紀錄,所以實質意義更振奮人心。」


區域型藝博會出線
相對如今國際大型藝博會同質性愈來愈高,也愈來愈難以引起藏家們的興趣,區域的地方藝博會反在近幾年得到拓展,制定出屬於自己的藍海策略以建立口碑。換句話說,隨著全球藝術市場的多元化,區域藝術熱已然來到,在大型藝博會大張旗鼓地部署全球據點的同時,區域型藝博會找到了自己的一小片割據之地,達成前者望塵莫及的本土深耕,並且逐步擴大自身的國際影響力。422日至25日在台北世貿三館登場的新藝博,即可視為一例。藝術總監李善單說:「經過之前的醞釀與耕耘,我們培養了數種不同藏家類型,在今年齊聚、匯集。四天展期加上VIP之夜,吸引了22607人次的參觀潮。除了藏家較往年更為精準,新舊藏家的實際支持與鼓勵更令買氣、人氣在VIP之夜就開始引爆。」
區域型藝博會的發展離不開本土市場的支持,台北新藝博更不例外。即便積極網羅國外藝術家,但不可諱言地,大會打從創辦一開始便將主要市場定位於台灣本地的畫廊、藝術家及藏家,更藉由展會串連國內政界、商界、演藝界與時尚界人士,走出了另一本土化的特色之路。每年盛大舉行的「藝出慈悲.百大名人」的活動尤其如此。先由大會邀請國內政、商、演藝界名人提供作品,再行慈善義賣,為每一屆藝博會製造不少話題。而透過口耳相傳、媒體報導等相關宣傳,成功增加了可觀的收益。以今年來說,422日中午開賣後,兩小時內便將468幅作品全數售出。據悉,甚至有觀眾為搶得購買先機而提前一天排隊,更有人因年年支持活動,關係從陌生變熟識,共享藝術收藏之樂。
重新安排藝博動線、打散舊有展位組合,幾乎成了亞洲幾個藝博會近期趨勢。例如2015年台北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因人事異動而有不同規畫是可以想見的,但新藝博主辦方並無此變更,何需改變展區部署?又,怎麼改變呢?鄭鈞元回答,今年11項展區的藝術家比例有所調整,為了避免厚此薄彼,且落實「以藝術家為核心」的精神,兼顧看展舒適度,將些許重頭戲放在四個角落,比如紐約當代藝術基金(NYCA)、「藝出慈悲.百大名人」、2016國際藝術家大獎賽、國際藝術家沙龍大展、新水墨等。反映在實效來說,倒也真起到了作用。雖說今年藝術家作品售罄比例降低,但整體平均成交狀況卻提升了。換言之,從一開始的作品送件、藝術家挑選乃至長年來與藏家互動所掌握的美學尺度、收藏動向,以及反過頭來回饋給新藝博這一品牌的號召力及所建立的形象等,無一不是審慎評估後而打造如此成績的關鍵條件。

藝術家加畫廊的加倍功效
既然說到了號召力,興許品牌名聲響亮了,受吸引的人就變多了。別於起初藝術家參展時較屬個人名義,如今縱然仍滿足「一展位一藝術家」的原則,但參展者背後多有畫廊或機構支持,為其負擔展位費用,以及提供人力協助藝術家現場導覽作品,達到「1+1>2」的功效。當然,其中仍有大小陣仗之差異。寶勝畫廊、安如藝廊、四行倉庫、八大畫廊、懂得藝術、龍上畫廊等皆屬老面孔,承租展位也較大,一舉呈現多位藝術家的創作。
每年都來捧場的八大藝術即帶來了負責人許東榮,以及許雲清、梁培政和日本藝術家星谷勉的作品。總監許咏涵透露,父親的《觀自在》、《醉俠》等三件漢白玉雕塑老早就被藏家買走了,2015年新畫《春藝》更在VIP之夜以新台幣100萬元出售,而在最後一天,原本猶豫許久的台灣新藏家們則再分別添購了一件雕塑與一件繪畫。至於首次合作的星谷勉,在這一以寫實為主的新藝博中,卻以抽象作品斬獲意外亮 眼的成績。畫廊甚至考慮將其作帶到年底的台北藝博再試水溫。除許東榮的百萬雕塑外,大會主走道後方尚有吳梁焰、廖述乾、陳聖、吳榮梅的雕塑區塊,銷售成績極好,作品早早便被藏家直接打包帶走,徒留空蕩的展位。
新面孔且資歷尚年輕的洛德藝術畫廊,雖初來乍到,卻一口氣租下六展位陳列六位藝術家囊括寫實與抽象的作品,且精心設計展陳,巧妙搭配廖述乾的雕塑與謝義錩的畫作,企圖抓住每一客群的目光與錢包,魄力與氣勢不同凡響。其中,韋啟義賣相最佳,而劉溯13.5萬元高單價的作品則引來高詢問度。以雲霧系列年年熱銷的散子所在的串藝術也值得注意。今年兩幅特別為新藝博繪製的大幅油畫看似水墨,招攬新舊藏家上前關切。而曾琡棻擬仿物件如蝴蝶、箱子的技巧及改變載體樣貌的巧思,頗受藏家青睞,逾半數成交。雕塑、繪畫並進乃近幾屆承租大展位畫廊的策略,目的在於激出潛在藏家,除考量展出成本、追求最大利潤,亦吻合主辦方盼能拿下95%市場量而訂定的方程式與自我定位。

藝術家親上火線刺激銷量
國外藝術家雖許多沒有畫廊站台,銷售狀況依然不遑多讓。何況往年成績嚇嚇叫的數名藝術家特地搭飛機來新藝博現場,包含2012年參展後便迅速累積大量粉絲的彼得.哈斯肯波(Peter H. Harskamp)、直言台灣是其第二個家的阿方索.庫納多(Alfonso Cuñado)、作品再次售罄而「翻新牆面」的宋永華、以近新台幣16萬元《甜蜜寶藏之秘》一座榮獲大會主席特別獎的歐立爵夫(Alexander Oligerov)等高達46位的藝術家,乃歷年最多。
銷售方面,王昭舉、孫振超、曾群策、白亞林、陳高林、徐沙、高小云、撒貞明、俞潔兒、桑頓(Cindy Thornton)、博泰納(Alex Bertaina)、維茲斯坦(Catrin Welz-Stein)、伯查(Bhaskararao Botcha)、司查斯卡(Michal Straska)、吐蕊(Ismail Turel)、慕特比(Fred Kato Mutebi)、艾那娃(Ekaterina Eneva)、庫馬(Kurma V.S.P.)等近40人獲得滿堂彩,作品全數脫手,占全部315位參展者的十分之一。就破九成成交率,以及部分藝術家有購藏件數上的限制來檢視今年成績,無論各細節的控管、大方向的擬定等皆屬成功,足顯前二小節提及的因素在被通盤思量後的執行力道。
除了四成參展藝術家乃熟悉臉孔,以致受新藝博這一品牌吸引且肯定的藏家持續前來購買作品外,首次參展的藝術家更是每年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以日本藝術家安倍安人來說,賦予童年記憶中的昆蟲如鍬形蟲、甲蟲等新意象便引來諸多關切;透過《堅》、《叫》、《打》、《我》、《魂》等命名的思維,亦不難猜測藝術家藉物寓意的美學手段。他說:「藉著超越自然且兼顧動物動靜兩種狀態的表現,遙想其與權力、力量等象徵層面的牽制關係,因此每一線條都是精心計畫的,縱使留白的背景不過是乍看下的認知,若能微觀,將有不同的領悟。」另一焦點藝術家則是烏克蘭藝術家卡蘇巴(Yana Katsuba)。她利用環氧樹脂包覆油畫的做法,為作品表面增加亮澤度,藉此形成如鏡子映射般的效果。即,觀看畫作中的人物之餘,重新反思令自身感到快樂的事物為何。而為了強化其創作觀,她便在一旁放了一面圓鏡,上頭寫著「專屬於我的幸福」,盼喚起更多共鳴。

神話再續
六年下來,台北新藝術博覽會確實以其獨有策動藏家的模式,為每年新挖掘的藝術家謀合相適的藏家,甚至逐步為在此舞台已奠基厚實收藏群的舊有藝術家,共商未來創作的可能方向。比方創作團體瑪馨玲在現場售出逾百幅畫作後,提前告知藏家們2017年新作系列「氣」的雛形與概念,激起藏家們縱使未見成品仍欲先一步預定作品的行徑。甚至不少藝術家指名新作除了在此曝光外,將無其他管道。而藏家方面,自是少不了年年報到乃至包下整批作品的大舉動。這除了在在說明新藝博所建樹的品牌形象深植人心外,與藏家、藝術家之間所搭起的互信基礎與默契,也促成了大會每次展覽尚未結束,便已張羅起下一年度、下下年度、下下下年度的計畫與行程了。
還在疑惑新藝博究竟如何在藝市不見樂觀的處境下,拿下九成成交率,並開拓別於其他藝博的市場生態嗎?明年實際走一趟吧。


(原文刊載於《典藏投資》2016,六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