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朱偉:風景是對現實的隱喻

由於「釋放未來——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2014年在北京亞洲藝術中心展出之故,畫廊有了後續與中國當代藝術家朱偉合作的機會。今年4月在台北二館舉行的藝術家個展,邀請了現任武漢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擔任策展人,展出朱偉近十年來的作品,不乏代表作《中國中國》的版畫,以及依此延伸的同名雕塑——50件30公分高的無眼無嘴「人面動物」,乃至「帷幕」系列與承襲且融入前者大紅帷幕而加以發展的「水墨研究課徒」系列等。

雖然1980年代的文化批判風氣,致使一批藝術家們創作了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中的經典政治波普與諷刺現實主義的作品。但朱偉先後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等的背景與訓練,卻讓他走上了不一樣的路。藉著結合傳統工筆與軍旅生活題材,他不僅成功地將其精於勾描點染皴等技法轉譯出新的圖示,也從而成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最早獲得國際掌聲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之一。魯虹認為:「正是往來於傳統和現在之間才成就了他的藝術。」一覽朱偉數十年創作歷程所發展的近二十個系列,不難察覺其援引古典的思想基礎一如古代文人對於小至百姓日常大至政治國家的關懷,不僅在形式上覓得原形再談創新,也在內容上達到承先啟後的作用。

這次展出作品中的「帷幕」系列(2008-10)以及「水墨研究課徒」系列(2012),因後者後來的變化也出現了紅色布幕,或可連在同一脈絡來觀看。對朱偉而言,紅色帷幕乃近代中國一種特殊集體意識的象徵:「感覺上,布料是柔軟的,代表中國的社會基礎。也就是說,這個大環境其實是『柔軟』且相對寬鬆的,利於經濟快速成長。我想透過觀念表現出中國人的經濟與社會環境。」然而,在風格演變方面,朱偉早期作品敘事鮮明且貼近生活,保留了水墨筆韻與特性,但這次展出的部分則較為強調觀念性,並且維持創作上對中國社會現狀與現實基礎的矛盾,抑或貧富差距與發展藍圖的質疑之關懷,致使物件(包含人物)的變大,甚至僅觀看局部,並讓其佔據中心位置成了相當關鍵的美學主體性。他表示,因為科技不斷進步,人們的視覺經驗跟著改變,「現在看電視、手機、iPad等都是特寫鏡頭居多。只有這樣,即便螢幕很小,我們也能感受到演員心中變化、東西的質感、事情的重點等。這也逐漸成為當代繪畫趨勢,是人類對科技進步的妥協。」以藉此實驗精神所繪的《大水二十六號》為例,單一無奇的藍色波紋以沒骨工筆繪製,標示著取材北宋畫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中的水景一角。但經此放大的微觀方式,除保留了援引「風景是對現實的隱喻」之意,也隱而不顯地重複著再現與遙想,某種程度還原的現實在此更被繪畫綿延出它的時代性。


(原文刊載於《典藏投資》2016,五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