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亨利.摩尔(Henry Moore)——现当代雕塑史进程中的指标

身为英国现代主义雕塑的代表人物,亨利.摩尔(Henry Moore)的大型铸铜雕塑和大理石作品,是现当代雕塑史进程中的指标,同时也是全球藏家的目光焦点。摩尔1898年出生英国约克,1986年于伦敦近郊的私宅辞世。此间,亨利.摩尔不仅曾在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举办大型回顾展,在1948年获得威尼斯双年展国际雕塑奖,更在1951年的不列颠嘉年华(Festival of Britain)与1955年第一届卡塞尔文件展(Documenta)中担任主题艺术家。丰富的创作资历与国际肯定,使得这位艺术家广受委托制作,收入渐丰。1970年末,摩尔接获的展出邀请已经膨胀到平均每年四十场的规模。在长达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高达八百件雕塑的惊人总量。


或也正因为作品数量颇丰,2008年以前,艺术家的最高成交作品《穿衣的倾斜女人》(Draped Reclining Woman),其拍卖价格仅停留在约429万英镑(约合844万美元)的位置。直到2012年6月,其作品《倾斜的人形》(Reclining Figure:Festival)又在伦敦佳士得以逾1908万英镑(逾3014万美元)落槌,不仅将艺术家的最高作品成交价一口气抬升了近五倍,比起拍卖公司的预估价550万英镑也高出了三倍有余。

自幼就对雕塑深感着迷,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中建立坚实的古典雕塑基础。年轻时期的摩尔十分着迷上一辈的现代主义大师,从毕加索、布朗库西到贾克梅蒂,甚至对于超现实主义与俄国构成主义等诸多风格皆有所涉猎。即便以雕塑家的身份为人著称,但让他第一次受到众人瞩目的,却非雕塑,而是艺术家在经历二战中的英伦大轰炸(The Blitz)期间留下的素描与绘画作品。战后的摩尔因成家生子,曾经有段时间着迷于亲子题材的创作,稍晚他对于雕塑创作中的空间关系着墨渐深,透过在厚实的雕塑原料上进行凿孔、磨薄、创造层迭与穿透性的流线造型,且善用厚实/细薄、圆润/尖锐、实心/空洞等形式对比创造作品张力。与此同时介乎抽象与具象,既具有空间量感,同时饱富流线性的美学调性,都是亨利.摩尔在现当代雕塑史中不容缺席的理由。

1950年于斯蒂夫尼奇(Stevenage)完成人生第一件以家庭群相为主题的巨型公共雕塑后,亨利.摩尔的公共艺术开始遍及全球,创造各种当代艺术与自然景观的互动关系,而他的作品亦普遍地受到各大国际级美术馆的典藏。在创作持续推进的同时,他也关注到自己日渐丰富的私人财产与作品的后续管理,故在1977年成立个人基金会,负责其创作的推广与维护。如今,该基金会不仅已将摩尔故居改造为展示空间,也拥有一间以亨利.摩尔为名的艺术学校,支持雕塑相关的创作与学术工作,藉此使这位足以代表英国现当代雕塑精神的人物,能够在当今的全球化社会,让其影响力持续扩散与发酵。


(原文刊載於《典藏讀天下.今藝術》2014,七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