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自我之歌——顧福生1960-2015作品選集

王嘉驥以美國詩人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開悟之作《自我之歌》(Song of Myself),作為現年82歲的藝術家顧福生此次在誠品畫廊的回顧展覽名稱,十分貼近他為自我創作與人生說過的一段話:「假如每個人都必須選擇一種生活方式,畫畫就是我全部的生活,我的思想在裡面,我的情感在裡面,我的生活細節全部都在裡面。」而為了回顧這段歷程,在原遭醫生診斷僅存四個月時間的癌症病情下,將數百件尚未在台灣展出過的作品從美國工作室寄回台灣,委託合作多年的好友趙琍代為處理。出於此故,有了這檔被藝術家視為今生可能最後一次的個展。

雖然策展人曾在2008年為藝術家個展時寫過策展論述,但直到近期方有機會書寫顧福生作品全集的專文與整理,也陰錯陽差地有了機會協助趙琍挑選這次展出的油畫作品。原訂40件,但後來考慮回顧展須照顧方方面面的性質,以及藝術家受限於多數時候沒有個人獨立的畫室,和作品擺放的空間,總是畫完了就拆掉內框,致使積累了相當豐富且驚人的創作量。再者,之前在台展出較鎖定在短期創作,且礙於風氣不如今日開放,因而再追加20件,規畫出依不同階段旅寓區分的七個時期:台灣(1956-1961)、法國(1961-1962)、紐約(1963-1974)、舊金山(1974-1990)、波特蘭(1990-2002)、芝加哥(2002-2007)、洛杉磯(2007-),且按誠品畫廊的格局分為六間展覽。整個展覽手法基本循著創作時間掛置,但因策展人精準的選件原則,無論是藝術家不斷實驗各種媒材混搭的質地、現成物的操作,抑或風景、人等題材差異導致的多元性,在在烘托出巡禮藝術家逾半世紀藝術生涯的氛圍。

由於藝術家處境與生存條件有著直面生死議題的迫切性,反映在他真實且誠實的作品中,諸如骷髏頭、花朵等元素的使用自然有其相對應的象徵意思,因此透過描繪各種人像姿態,舉凡沒頭的身體、逃竄的身體、運動的身體,反而屆期心靈投射突顯了一種普世性的價值。王嘉驥指出:「顧福生的創作啟蒙是從個人的『身體』出發,直接訴諸其『當下性』,並以鮮明的扭曲及變形風格作為表現。」他的人體多是變形而拉長的,這樣的強烈表現至今仍然獨樹一格,具有憾人的視覺和情緒感染力。作為回應,顧福生說:「我畫的是人的深深內裡和外界的感受,人和人的關係,或是人和周圍環境的關係,和大自然的關係,人生是謎語,是夢幻,生命是多麼的脆弱。」

開幕當天,低調、害羞的顧福生試著解釋自己的創作脈絡,然而卻無法說完全那僅能意味無法言傳的部分。不過好在,好在欣賞其作品的人們照樣買單。展品掛好後的一週裡,不少藏家紛紛入場購藏,逾四分之一的作品說明卡上貼了粉紅小點。藝術家好友白先勇即買下曾是其小說《紐約客》封面的《玫瑰舞影》(1976),以及紐約時期一幅據稱一個晚上完成,且複合了報紙、鍋子刷具、衛生紙等材料的《河濱公園》(1969),定價248萬元。



(原文刊載於《典藏投資》2016,2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