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巴塞爾入主香港後,大未來林舍畫廊2013年先是推出了陳界仁與劉煒的概念性雙個展,並於後兩年再接再厲,以劉煒與周春芽二人前後搭配毛焰、陳界仁,形成三人組合的華人當代藝術面貌。同時,自2014年起適時地亮相幾件李奇登斯坦、趙無極、常玉、吳大羽的精品之舉,亦在展現其厚實的收藏實力之餘,贏得了令歐美人士刮目相看的機會。為回應大會對畫廊在第一代華人藝術家經營的信賴,也為權衡大會要求多元性的原則,今年參展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不同過去對當代藝術公開提案的方式,而是直面大會對更具指標性的亞洲藝術家與作品的期待,透過常玉、吳大羽、朱沅芷,回歸華人現代藝術的經典脈絡。

間與人力在相應的影像及承載物之組合方式,加上如今普遍對當代市場的信心低落,因此以這一形式來介紹常玉擅以女人為題的水彩畫、吳大羽相對低價的紙上作品和朱沅芷畫作(油畫自然也是座上賓),確實不失為重新檢視畫廊、藏家、市場三方的好時機。
不過,真正令林岱蔚憂心的是,由於巴塞爾強調評審制,對劃分/評估參展商所帶藝術家作品有高度的強制性,十分縮限各展商自主的話語權(當然也相對容易形塑外界對自身的專業領域與形象),而台灣畫廊如何從被動姿態走出屬於自己、而非西方藝術的強勢品味是至為關鍵的。也就是說,唯有意識到「我們不需要被肯定,而是需要話語權」,方能把審美觀念轉化為一個可以影響更大族群的事件。這也是林舍每回參展的核心精神。至於今年,畫廊長期關注華人美學的發展與培植,有了一面向國際的舞台,展示所梳理的二十世紀早期華人藝術史系譜。
不過,真正令林岱蔚憂心的是,由於巴塞爾強調評審制,對劃分/評估參展商所帶藝術家作品有高度的強制性,十分縮限各展商自主的話語權(當然也相對容易形塑外界對自身的專業領域與形象),而台灣畫廊如何從被動姿態走出屬於自己、而非西方藝術的強勢品味是至為關鍵的。也就是說,唯有意識到「我們不需要被肯定,而是需要話語權」,方能把審美觀念轉化為一個可以影響更大族群的事件。這也是林舍每回參展的核心精神。至於今年,畫廊長期關注華人美學的發展與培植,有了一面向國際的舞台,展示所梳理的二十世紀早期華人藝術史系譜。
(原文刊載於《典藏投資》2016,三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