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刁德謙已有兩次合作經驗的誠品畫廊,顧及其正著手將青少年時期待在香港的六年記憶融入其畫作,展示了符合大會所求的藝術家份量與作品藝術性的強度,因而被畫廊負責人趙琍推舉為今年參展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主展場「畫廊薈萃」的藝術家,展出十至十二件作品。

除主展場外,誠品這次亦受邀以三位台灣藝術家的錄像作品參加「光映現場」展區。包含崔廣宇的《再來一次》(2014)、《隱形的城市:海平面測量》(2006)、《十八銅人——穿透系列》(2001)、《天降甘霖》(1997);賴志盛的《不遠處I》、《不遠處II》 (2011),以及李基宏的《走在地球表面——第一關:海島樂園》(2009)。
一行兩站的參展計畫,不僅顯現了誠品向來嚴謹把關計畫書投遞的品質,也是形象明晰的參展策略與選件風格奏效使然。趙琍表示,參加這一亞洲藝壇盛事的積極性雖顯露在台灣同行間競爭的領頭指標意義和光環效應,而較少地直接回饋給台灣藏家;但就她長年觀察,市場已從金字塔型轉為「高點更高、低點更低、底盤更小」的竹筍型:一端是超級高價,一端則呈現均值化的一般性。「市場確實有點變形,但並不意味著不健康,只是一持續多年的現實。」為回應這一現實,也為全盤照顧到藝術家、藏家與展演品質,誠品參展這類藝博都選擇了高知名度的華人藝術家為領軍人物。畢竟,這是商業場合,不是羅浮宮;在趙琍眼中,位置、內容、銷售不僅左右了畫廊專業,也將決定未來走向。她直言:「在參展費不低的情況下,如果沒賣掉作品,那會是一種挫折。我必須很現實地說,巴塞爾的業務性質還是很重。」
(原文刊載於《典藏投資》2016,三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