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我們看到火星生物一樣。」
這一摘自已故藝評家針生一郎《戰後美術盛衰史》(1979)憶述具體派(Gutai)1955年大膽創作樣貌的句子,於此再引用,目的無非盼能傳達其近期因作品展演與市場的亮眼表現,攻佔了各大藝術媒體版面所造成的轟動性與熱議度。單拿2016年3月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K)來說,具體派各家作品不等地陳列在德薩(de Sarthe Gallery)、麥卡佛雷(Fergus McCaffrey)等大畫廊展位上,以及同期登場於中環海濱的香港中心藝術博覽會(Art Central)的白石(Whitestone)、Sakurado Fine Arts 等大畫廊展位上,數量與質量較往年提升許多外,出手藏家也不囿限所屬國,擴延至中、台、港、法等。同時,官方與私人機構推出相關畫會與特定藝術家展覽的頻率,亦隨愈日趨白熱化的市場,共振出了彷彿等比級數成長般的璀璨現象。僅今年上半,除台北大未來林舍畫廊「具體三人展」(Gutai-3M),尚有日本長野輕井澤新美術館(Karuizawa New Art
Museum)自2014年啟動的「具體人在輕井澤」系列展覽計畫,4月21日落幕的「前衛的標準」乃聚集23位成員做一回顧,並與藝術團體「High Red Center」、「Neo-Dada Organizers」及不定形藝術(Art Informel)創作者等人之作,帶出1960年代前衛藝術思潮的背景,為具體派定位。而香港白石畫廊的「鷲見康夫(Yasuo Sumi):以混亂自治」才剛結束,又將於黃竹坑推出「Gutai-Today
and to the Future」。與菲律賓藝博會同時舉行、在馬尼拉的阿亞拉博物館(Ayala Museum)的「A Taste of Gutai:Lito and Kim Camacho
Collection」,以夫婦二人收藏的80件具體派雕塑與繪畫,點出獨立藏家於作品被理解和寫入歷史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至於蘇黎世豪瑟與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的松谷武判(Takesada Matsutani)個展,亮點在於追尋藝術家於歐洲發展的點滴,並曝光多件不曾面世的作品。
上述場場重點不一,核心關懷卻令人不容忽視,紛從不同角度切入並詮釋此畫派的藝術成就與歷史價值,足見其再次顛覆學界書寫、改變市場風向之事實。
上述場場重點不一,核心關懷卻令人不容忽視,紛從不同角度切入並詮釋此畫派的藝術成就與歷史價值,足見其再次顛覆學界書寫、改變市場風向之事實。
巨浪掀起因為誰?
一場2015年香港蘇富比的「圓.學——吉原治良(Jiro Yoshihara)珍藏」專拍,因21件拍品換得了總額逾估價四倍的2675萬港元,頓時使其面子裡子扶搖直上,一改過往具體派僅由白髮一雄(Kazuo Shiraga)獨當一面的局勢。光是該拍其作,即有五件成交價站上了其個人前十高價拍品之列;受這一熱浪刺激,11月除有東京每日拍賣公司以《無題》落槌價6800萬日圓奪得其2015年第一高價,以及紐約蘇富比以樣貌極似其拍賣生涯目前最佳成交紀錄(536萬港元)之作甚也同名的《無題》(1971),傳來成交價29.8萬美元的捷報外,2016年4月3日香港蘇富比更接連以兩件同名拍品《Work》,為榜單錦上添花。換言之,前十有八乃2015年刷新,一則2016年;且自1994年競拍以來,作品價格漲幅約18倍(2014年總額尚且42萬美元,2015年就有490萬美元)。近六成交量座落香港。
當然,走在市場前鋒的要屬白髮一雄。2000年初期,藝術市場對其作反應冷淡,最高拍價只4.6萬美元。但他離世後,作品價值突然大幅飆升至2008年的120萬美元;2013年,《地劣星活閃婆》(Chiinsei Hakukada,1961)在巴黎佳士得以211.35萬歐元成交,幾乎是2008年的兩倍。進一步來說,自2007年起,白髮一雄年度總成交額均破百萬美元,2014年更來到了3177萬美元。漲勢如此,致使累計上拍結果逾500項,除是藏家們爭相舉牌目標之一,也是唯一拍價每年能擠入日本當代藝術前十,並與草間彌生(Kusama Yayoi)、村上隆(Murakami Takashi)或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等當代藝術明星相抗衡的具體派藝術家。尤其,2014可謂白髮一雄之年,不僅《激盪的赤色》(Gekidou suru aka,1969)在巴黎蘇富比以390.55萬歐元售出,取得至今無人能破的具體派拍賣紀錄,甚至獨自囊括該年度拍賣Top 10六席,可見藏家們對其追捧程度不同一般。然,這股熱情到了2015年受眾拍行對具體派其他成員的提攜影響,此消彼長之下,資金重新分配,藝術家是年表現不如2014年猖狂,稍歸平靜。但後座力還是有的,年度總成交額達2357萬美元。直至截稿前的2016年上半,43筆拍品結果僅8件未能易主(含流標、撤拍等),並有4件仍破百萬美元大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月11日倫敦邦瀚斯以153.85萬英鎊轉手賣掉了《無題(紅扇)》,成為其首件拍出的大型雕塑。
當然,走在市場前鋒的要屬白髮一雄。2000年初期,藝術市場對其作反應冷淡,最高拍價只4.6萬美元。但他離世後,作品價值突然大幅飆升至2008年的120萬美元;2013年,《地劣星活閃婆》(Chiinsei Hakukada,1961)在巴黎佳士得以211.35萬歐元成交,幾乎是2008年的兩倍。進一步來說,自2007年起,白髮一雄年度總成交額均破百萬美元,2014年更來到了3177萬美元。漲勢如此,致使累計上拍結果逾500項,除是藏家們爭相舉牌目標之一,也是唯一拍價每年能擠入日本當代藝術前十,並與草間彌生(Kusama Yayoi)、村上隆(Murakami Takashi)或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等當代藝術明星相抗衡的具體派藝術家。尤其,2014可謂白髮一雄之年,不僅《激盪的赤色》(Gekidou suru aka,1969)在巴黎蘇富比以390.55萬歐元售出,取得至今無人能破的具體派拍賣紀錄,甚至獨自囊括該年度拍賣Top 10六席,可見藏家們對其追捧程度不同一般。然,這股熱情到了2015年受眾拍行對具體派其他成員的提攜影響,此消彼長之下,資金重新分配,藝術家是年表現不如2014年猖狂,稍歸平靜。但後座力還是有的,年度總成交額達2357萬美元。直至截稿前的2016年上半,43筆拍品結果僅8件未能易主(含流標、撤拍等),並有4件仍破百萬美元大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月11日倫敦邦瀚斯以153.85萬英鎊轉手賣掉了《無題(紅扇)》,成為其首件拍出的大型雕塑。
觀望?或是等待更高的浪頭
這一狂飆浪潮也發生在其他具體派成員的藝市上。又,衝擊最為劇烈、突破百筆交易結果的有6人。據Artprice資料庫,嶋本昭三(Shozo Shimamoto)、上前智佑(Chiyu Uemae)等人作品一開始約在1998年進場;松谷武判1989年雖撤拍卻為最早,首筆成 交則在1998年;田中敦子(Atsuko Tanaka)最晚,2000年入市便有近1.5萬美元的高額拍價。但清一色都不約而同地沉寂一陣子後在2008年左右又起波瀾。比方,鷲見康夫《No.1》(1960)在2008年倫敦佳士得簽下破萬美元的單據;田中敦子更從起初近1.5萬美元的價格,經八年後,以一幅完成於1965年的《無題》突破10萬美元(落槌價1千萬日圓)。如今,藝術家作品高價排行前十名,因2016年4月起的系列春拍舉槌而再改了稍早全由2015年締造紀錄的榜單:3日香港蘇富比競拍的《90°C》(1990)與《95°C》(1995),分別以368萬港元、584萬港元成為其榜第七、六的新面孔;16日東京親和藝術拍賣行則用1億1500萬日圓將《Work》(1970)推至顛峰,致使稍晚東京SBI、紐約蘇富比好消息頻傳。比起2015年上半9筆成交量,今年未臻6月便達24筆,榮登近期藏家們的青睞指標。
然而,一浪更有一浪高。這兩年成長最為驚人的當是元永定正(Sadamasa Motonaga),不僅同白髮一雄累計了576筆拍品結果,共居具體派之冠;甚以這兩年成交量為多——2015年149筆,2016年上半79筆(未計5月下旬舉槌的19件拍品)。兩人較大差異處,除價格距離外,從2000到2016近二十年間,白髮一雄拍賣收入份額散至全球12國,最大宗乃法國29%;而元永定正則相對單純,光是日本即佔60.8%,香港也有33.1%。日本藏家大出籠的行跡也發生在吉原治良、上前智佑、鷲見康夫、松谷武判,以及其餘近年於藝市嶄露頭角的其他成員們。但較被香港藏家簇擁的則有前川強(Tsuyoshi Maekawa,79.9%)、吉原治良(56%)、嶋本昭三(42%)。
元永定正除高居不下的拍賣結果量外,年度收益率曲線的牛陡也是證據之一。2011年總成交額僅5萬美元出頭,2012、2013年漲了十倍,2015年驟攀近373萬美元,漲幅逼人瞠目結舌。而在個人成交榜方面,除第二、七高價於2016年4月締造,第六高價在2013年,其餘全由2015年敲下,尤第一名乃10月4日香港蘇富比以高於低估價200萬三倍多的728萬港元成交。2015年,元永定正收穫頗豐,雖仍不敵近582萬美元的田中敦子(是年具體派成員總成交額的榜眼,冠軍為白髮一雄);況且2016年上半未完,田中敦子總成交額已超過去年一半,達362萬美元,後勢可期。
不如前述強勁的市場表現,未達百件拍賣結果的包含:前川強(84件)、名坂有子(Yuko Nasaka,60件)、山崎鶴子(Tsuruko Yamasaki,29件)、向井修二(Mukai Shuji,24件)、村上三郎(Murakami Saburo,9件)、松田豊(Yutaka Matsuda,9件)、金山明(Akira Kanayama,7件)、木梨アイネ(Aine Kinashi,4件)等。
月前發佈的《TEFAF 2016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顯示,整體市場呈現顯著的兩極化分布,一端「現代藝術」,一端「戰後和當代藝術」;尤其,戰後藝術的增長速度僅次於現代藝術,是更為新興的藝術板塊。而另一數據資料(雅昌與Artprice網站聯合發布的《2015年度藝術市場報告》)亦提及:「戰後藝術板塊在近十年間增長了308%,以28億美元的交易額佔據西方藝術市場四分之一,升值潛力比現當代藝術的更大。」也就是說,同為戰後藝術之一的日本具體派,在市場相對低迷的氣氛中,因其可被價值重估的空間缺口,在藝評家蔡宇鳴2011年專書《Gutai:Decentering Modernism》的出版,乃至機構展覽如2012年豪瑟與沃斯畫廊「A Visual Essay on Gutai」、2013年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具體派:燦爛的樂園」(Gutai:Splendid Playground)⋯⋯遍地開花的相關展覽現於世人面前,加上舊品項的市場環境低迷又急覓遺珠之憾,以致營造了戰後藝術市場的最佳氣候。
蔡宇鳴在2016年《美術手帖》春季特別號中,撰寫了篇〈具體派:現代主義去中心化〉並在文中指出:「日本內外,同代的畫廊總監們對打造戰後日本藝術的市場極為認真,致力修復具體派作品、尋找私人收藏、出版書目和向藏家介紹,為作品製造市場環境,令他們晉身成地位崇高的私人與公共收藏。」可想而知,在全球洗牌、藝術史背景與研究方法的轉變、市場氛圍之下,培育了具體派狂飆的溫床,以致今日圈子裡的人們還在仰頭盼著:究竟何時、何人、何作將成為這波具體派浪潮的至高點。
(註)本文資料來源為Artprice,數據統計截至2016年5月17日。
(原文刊載於《典藏投資》2016,六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