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近年對新媒體與科技的熱衷,為研究具體派的方向再注入一催化劑,除了另眼相看當年那些破格的作畫行為、具觀念性的表現,亦提供史家們定位具體派第二代(1962-1972)的地位所需之土壤,重估這批作品於古於今的關聯與重要性。
作為其一關鍵人物的前川強,1936年生於大阪。戰後隨新世代的來臨,意識到存在於自身的力量,以及對自由的渴望。約在小學四年級時,因看了米羅(Joan Miró)、克利(Paul Klee)的作品後,堅定「藝術將成為我人生道路」的念頭。然,為顧及三餐溫飽,從設計學校畢業後,他找了份於當時最為時尚的平面設計作為白天職業(這項才能不僅為他贏得了許多設計大獎,日後入會辦展所需海報也多由前川強操刀)。不過,由於繪畫始終縈繞心頭,他進而積極遞送作品、申請展覽,終在1959年首次參加第八屆具體美術展,兩件尺幅寬皆逾2公尺的畫作陳列在第一展間。當時一度有間英國美術館表達購買意願,雖未能成交,但著實激勵藝術家不少,以致後來年年參展,直至1972年第二十一屆。1962年,他正式成為具體派成員,隔年首展於具體美術館(Gutai Pinacotheca)登場。具體派領導人吉原治良甚至寫了篇展覽前言作為期許。
線條,乃前川強畫作結構中重要且關鍵的角色。
無論如淺浮雕般的皺摺、摺襉、割痕,或像是被風惡作劇後起伏的波紋,已然成了前川強畫作的固有語彙。「有時,部分畫布鼓起地像個口袋,有時也像被縫在一起的雨衣般,卻又絲毫聞不到前川強戀物的味道。筆直且戲劇般的平面與線條從未羞於展示自身,是如此結實且強而有力。」吉原治良曾如此描述前川強的作品。
為服膺於吉原治良為畫會訂定的最高指導原則——「不要模仿他人」、「創造前所未有之物」,前川強捨棄傳統筆繪,將兒時曾見的麻布創作進一步發展,時而採扭轉、切割、撕扯等破壞性手法,時而縫接、黏合,將之塑形。「在這之前,我也試過鐵、木頭⋯⋯甚至還有水泥,但最後覺得還是麻布適合我。」前川強表示,具體美術展的所有作品尺幅極大,為了打造如舞台般的效果。「僅看表面蛛絲馬跡,一般很難想像其製作過程。魁梧而結實的畫作背後,可能僅是簡易地取用綿、衣服、油漆來完成。自由發展、貌似濫製,卻容不下絲毫猶豫。縱使最後失敗,也不會有人因此失望;相反地,還可能因為高度享受創作的過程而激發了其他方向。」換言之,具體派為前川強擺出了突破藝術疆界的美學手勢,允許其進一步思考「何謂創造?」他說:「終其一生,我非常執著於媒材的物質性,但並非原原本本地將之呈現。為了強調畫作的張力,透過麻布、棉布等織品,我努力創造可與表面色彩相對應的線條密度。而轉化物質最原始的狀態,一種須先破壞再論創造的過程,恰也說明了藝術自由所在及其原創性。」
色彩,另一個前川強畫中的核心。
「喜歡有點髒髒的感覺。」前川強解釋著自己畫作的顏料時,以紅色和藍色混合在一起為例;因為麻布粗糙的纖維結構讓顏料半透明地露出自身質地,所以其多數作品承載了大量色彩,無論是先將顏料放進紙杯,再大面積地潑、灑、滴、淋,乃至直接倒、灌,抑或局部塗敷,都是其訴諸直覺且短時間完成的結果。換言之,他不僅驗證了其對「具體」的理解——「很直接的表現」,也充分發揮「具體」二字分別揭示的「技巧」與「身體」間的關係,以及與之對應的作品呈現。透過先前麻布處理出的凹凸肌理,顏料這時可以在脫離創作者身體指揮之下,進行某程度符合創作者意志的實踐。觀者所見的每一色彩,可以說都是經由前川強之手,漫延、填滿、覆蓋、浸潤⋯⋯布面的每一方寸。但也可以說不是。畢竟,最後的樣貌是顏料們自由且自主地碰撞而完成的。
實驗性,便成了綜合上述的藝術家創作精神結晶。
前川強的創作生涯可略分三階段。一是1950年代到投身具體派運動的1972年;二則後推至1980年代;三乃近期創作。當然,無論各階段的構面佈局、有機性的紋理、色塊或色點的比例,尚可細分多個系列,但其主要形式不脫布面的物理性處理。早期色調自然,不完全覆蓋基底,以各類織品與顏料間不同層次的疊合與並置為主要探索課題。尤,首次個展時的作品更被形容為「顏料稀薄濕潤且結構緊湊」。到了第二階段,原本堅韌結實的粗麻布經操弄後成了較薄且柔軟的纖維。更重要的是,他展現了精密且複雜的縫紉技巧以拼接、延展布面,色調更顯柔和之餘,亦出現許多幾何形狀如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來突顯形式的表演性。至於晚近作品則顯現其多年實驗成果,結構張馳有度之餘,線條與色彩玩得更不亦樂乎。「無論形式面或精神面,我變得更誠實了。裡頭無關乎宗教、政治或文學,在乎的除了有趣還是有趣。可能是年紀到了,想留下些什麼。」他說。
十分專注材質本體表現的前川強,透過作品豐富的肌理構造,以及即興偶然的特質,忠實反映了材質所歷的各種創作軌跡,以探究出物質本體的原始之美。即,混合各種媒材的實驗與實踐雖稱不上精緻,卻也繁瑣複雜且不厭其煩地為作品量身打造了獨屬於自己的風貌。一如影響其至今的吉原治良所言:「前川強總以一貫的步伐持續向前,沒人知道他下一次會搬出什麼大東西。」
十分專注材質本體表現的前川強,透過作品豐富的肌理構造,以及即興偶然的特質,忠實反映了材質所歷的各種創作軌跡,以探究出物質本體的原始之美。即,混合各種媒材的實驗與實踐雖稱不上精緻,卻也繁瑣複雜且不厭其煩地為作品量身打造了獨屬於自己的風貌。一如影響其至今的吉原治良所言:「前川強總以一貫的步伐持續向前,沒人知道他下一次會搬出什麼大東西。」
(原文刊載於《典藏投資》2016,六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