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杰夫.昆斯(Jeff Koons)——平庸且俗艳品味的获胜


在去年纽约佳士得的最后一场「战后与当代艺术」夜拍会场上,当美国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 Koons)的《气球狗(橘)》(Balloon Dog(Orange)),以5840万5000美元落槌,一举超越了德国艺术家李希特(Gerhard Richter)的《米兰的教堂广场》(Cathedral Square, Milan),成为「全球价格最高的在世艺术家」新任得主后,这位争议十足的当代艺术家的传奇故事,即成为艺术社群内的热门话题。其实,早在2007年他亦曾以作品《悬挂之心》(Hanging Heart)在苏富比拍场创下2360万美元,就赢得了此一头衔。身为操作俗艳美学(kitsch)的代表艺术家,相对于传统意义的「好品味」之大众美学与平庸性(Banality)显然是至关重要的。此一拥抱平庸的创作态度,为艺术家引来不少批评与怀疑,例如评论家麦可.齐莫曼(Michael Kimmelman)曾在《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撰文指出杰夫.昆斯的创作矫揉造作且廉价可笑。但无论造作廉价与否,是对大众文化的隐喻、嘲讽还是单纯挪用,都无法抹灭其市场成功的事实。

1955年出生于美国宾夕凡尼亚州,1976年先后于芝加哥艺术学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与马里兰艺术学院(Maryland Institute College of Art)取得学位。来年,昆斯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却是在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担任会员证销售员,并在两年的工作期间中使会员人数增加了一倍之多。1980年,昆斯在纽约开设个人工作室的同时,也开始于华尔街(Wall Street)担任基金与股票的经理人。正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昆斯的创作受到瞩目,逐渐成为当代艺术领域中不可缺席的巨星角色。充分的理财头脑,以及如安迪.同沃霍尔(Andy Warhol)的「加工厂」般,雇用数十名员工并以生产线的方式进行创作,如此资本主义式的创作态度,既是昆斯为人着称、同时为人批评的焦点;换言之,正是此一创作/商业双轨并进的艺术态度,让许多评论者将昆斯视为安迪.沃霍尔的当代继承者。

对应着80至90年代的社会氛围,昆斯的创作吊诡地既顺从时代趋势,同时又是以艺术为媒介的时代批评或讽喻。正如1988年他在各大艺术杂志上刊登个人形象广告,并让自己在异国情调的庸俗布景前被比基尼女郎环绕;又或者在1991年与其妻——意大利A片女星史特拉(Ilona Staller)合作而成,浮夸裸露且尺度张狂摄影作品《天堂制造》(Made in Heaven)。比起沃霍尔对于艺术家自我商品化的操作,昆斯显然操作的更为大胆也更加彻底。聚焦平庸/俗艳品味并以艺术之名加以夸张化,对习于精致艺术的观众而言固然总带着一份吊诡且怪异,但若以社会现实中媒体与企业形象的操作逻辑来看,如此的美学操作或许一点都不奇怪;或甚至比起大多数的当代艺术更加合理、更加正常。他的创作究竟是否真有社会讽喻的意涵,除艺术家本人以外无人能加以论断,但市场的成功或许也保证着此一难题将伴随着群众的目光,在未来的艺术史书写中被理出头绪来。


(原文刊載於《典藏讀天下.今藝術》2014,七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