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阿里斯蒂德.麦约(Arisite Maillol)——以雕塑礼赞生命.以画作彩绘人生

1861年生于庇里牛斯山麓、地中海沿岸一个渔港班纽斯的阿里斯蒂德.麦约(Arisite Maillol),学生时代便立志画家一职,1881年前往巴黎学习艺术,1885年进入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师从于亚力山大.卡巴内尔(Alexandre Cabanel)和杰洛姆(Jean-Léon Gérôme),早期绘画则明显受到高更(Paul Gauguin)与夏凡尼(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的影响。1887年,麦约回到启蒙他的故乡小渔港,专心制作挂毯画,偶尔也做木雕,结交许多朋友,尤其纳比派(Nabis)画家,时常到他家聚会。1903年受到眼疾之苦,无法继续从事精细的纺织工作,此时他从事雕塑创作已有一段时间,决定舍弃已获得一番成就,耕耘许久的壁毯设计。他曾言道:「壁毯可以是一种宏伟的绘画。在绘画中,我无法在作品中认出自己,但我在纺织中找到了。」同时,直到年近四十,他才认可自己称得上一名画家。

雕塑与绘画并行的创作姿态,一方面让麦约受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刺激而创作的油画《浪》,之后衍生为《女人与浪》这幅油画及相关的壁毯作品。藉由1895年《海边沐浴的女人》、1898年《沐浴女坐像》及《沐浴女》挂毯草图的三件作品,彷佛同一首歌曲以不同的调子呈现,最后成就了他的雕塑代表作——《地中海》以女子的坐姿象征了沉思——的基本概念。

麦约以华丽的女性裸体雕像著称,最为人称道的并非在于脸貌的肖似性,而是一个个特征的幻集化。他认为雕塑家所创造形塑的某种形态,就是雕塑家自我思想精神的外现,因此他以这种创作观加以理想化的作品,在古典的安定与静谧丰满感觉的表现上至为突出。这一特点超越了罗丹的印象主义雕塑中注重表面的特质,同时也显现出光影的颤动感;麦约则是象征主义的。在其纯化了的女性胴体上,突显了从世俗肉欲转化为神圣的代表,他说:「我追求的是一种建筑构造及形体……,我塑造一个人物的时候,总是以方形、三角形或钻石形等几何构造开始着手,因为这些造形最能在一个空间内屹立不摇。」

1902年在画商沃拉尔的安排下,举办首次个展,之后订单便源源不绝,甚至受托制作纪念碑或凭想象塑造诗人的作品。在必须应付大量雕塑委托案的同时,他仍暗自期待重回绘画的初衷,追求夏凡尼以及无数纳比派画家的理想——宏伟的壁画创作。在他的概念中,绘画是一种可扩张的聚集表现,让描绘的人物可以达到令人惊叹的广大篇幅,他以这样的想法在1930年创作了《壁画精神》,画作与雕塑的关系不言而喻,人物的姿态和《地中海》雕塑相同,而披巾的呈现就像他所设计的塞尚纪念雕塑一样。

总言之,麦约以绘画探索身体与空间的关系诚如其雕塑,他的前卫思考在纳比派时期已经确立,比野兽派或立体派还来得更早。如果说麦约革新了20世纪初的雕塑艺术,也要归功于他在绘画领域所追求的纯粹与单一。


(原文刊載於《典藏讀天下.今藝術》2014,七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