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策展人曾在2008年為藝術家個展時寫過策展論述,但直到近期方有機會書寫顧福生作品全集的專文與整理,也陰錯陽差地有了機會協助趙琍挑選這次展出的油畫作品。原訂40件,但後來考慮回顧展須照顧方方面面的性質,以及藝術家受限於多數時候沒有個人獨立的畫室,和作品擺放的空間,總是畫完了就拆掉內框,致使積累了相當豐富且驚人的創作量。再者,之前在台展出較鎖定在短期創作,且礙於風氣不如今日開放,因而再追加20件,規畫出依不同階段旅寓區分的七個時期:台灣(1956-1961)、法國(1961-1962)、紐約(1963-1974)、舊金山(1974-1990)、波特蘭(1990-2002)、芝加哥(2002-2007)、洛杉磯(2007-),且按誠品畫廊的格局分為六間展覽。整個展覽手法基本循著創作時間掛置,但因策展人精準的選件原則,無論是藝術家不斷實驗各種媒材混搭的質地、現成物的操作,抑或風景、人等題材差異導致的多元性,在在烘托出巡禮藝術家逾半世紀藝術生涯的氛圍。
由於藝術家處境與生存條件有著直面生死議題的迫切性,反映在他真實且誠實的作品中,諸如骷髏頭、花朵等元素的使用自然有其相對應的象徵意思,因此透過描繪各種人像姿態,舉凡沒頭的身體、逃竄的身體、運動的身體,反而屆期心靈投射突顯了一種普世性的價值。王嘉驥指出:「顧福生的創作啟蒙是從個人的『身體』出發,直接訴諸其『當下性』,並以鮮明的扭曲及變形風格作為表現。」他的人體多是變形而拉長的,這樣的強烈表現至今仍然獨樹一格,具有憾人的視覺和情緒感染力。作為回應,顧福生說:「我畫的是人的深深內裡和外界的感受,人和人的關係,或是人和周圍環境的關係,和大自然的關係,人生是謎語,是夢幻,生命是多麼的脆弱。」

(原文刊載於《典藏投資》2016,2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